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农展馆北里12号通广大厦15层,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设施农业分会
邮编:100125
电话:010-53675071
邮箱:ssnyfh@vip.163.com


当前位置: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   2021/06/11

1、【5000年来第一次解决温饱问题】中国是世界最悠久的农业国家之一,历朝历代高度重视农业,“以农立国”。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各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发展是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不过,直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人才第一次从整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此后,中国的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绝大多数年份粮食增产,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新中国成立时翻了一番。


2、【农村人口已少于城市人口】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进入城市化浪潮。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与全球规律一致(但是晚了近百年),与工业化进程相伴而行。特别是近40年来城市(镇)化速度最高。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时,中国10亿人中有8亿居住在农村。近十多年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头一次出现农民比市民少。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4%,实际已有6成以上的人居住在城镇。

3、【中国有世界最全的农业产业门类】正如中国有世界最全的工业门类一样,其农业各类产业也是世界最全的。从大的分类上讲,包括“农林牧渔”四个传统产业,以及新兴的在农村从事的服务业。“农”指种植业,如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香料、茶叶、棉麻等,林业主要有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产业等,牧业主要是农区的生猪、禽类养殖和牧区的牛羊等草食畜牧业,而渔业则包括淡水养殖、近海养殖以及捕捞业。服务业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和乡村休闲旅游等消费型服务业。

4、【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支撑】虽然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已降至10%以下(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7.7%),对GDP增长的拉动也远低于第二、三产业,但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宏观经济和社会民生的影响远超其它产业。如,农产品供给对衡量物价水平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对衡量人民富裕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以及农民收入对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等均有重要影响。

5、【农民人数大量减少】目前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为3.14亿人。这与过去常说的“8亿农民”相比已经大为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不再需要过去大量人力。但是,“农民”一词从身份到职业,至少还有三五十年的路子要走。同时,由于工业化快速推进、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形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一次持续性的人口流动,这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事件。目前全国有2.86亿农民工。

6、【农产品消费需求巨大】中国既是农产品生产第一大国,也是农产品消费第一大国,看农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这一全世界最大的对农产品的需求体量——很多农产品是“刚需”,这一点和地多人少资源好的美澳加等新大陆国家完全不一样。很多农产品产量都是全球第一,是因为有14亿张嘴。肉蛋奶、果菜茶,肚里吃的、身上穿的、日常用的(比如玉米可作上千种工业产品原料)、路上跑的(比如汽车轮胎所用天然橡胶),都离不开各类农业产业提供食材或原料。

7、【提高产量仍是长期任务】人口增长、需求增加的长期趋势,决定了农产品数量要持续增长。稻米、小麦两大口粮消费将缓增并继续保持高库存水平,而玉米、大豆这两个饲料“王者”将成为增长的重中之重,其背后是中国人的蛋白质需求。畜牧养殖业方面,养猪产业受环境保护压力和市场需求相对饱和的长期趋势,增长势头将趋缓,适度规模化的专业养殖场可能成为主力;生产效率更高的禽类和需求更旺的牛羊肉在肉类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将持续上升。

8、【农产品质量将更强调“产出来”】现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大幅提高。近二三十年,农产品质量无论在检测标准、生产和市场监管力度,还是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全面提升,但从源头到餐桌仍有很多监管空白点。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合格农产品将更强调“产出来”而非“管出来”。同时,“产量为王”时代已过去,质优价高的农产品将迎来更大空间。


9、【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受到建设用地、消费环境、专业人才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民宿和乡村旅游产业都会“一招鲜、吃遍天”。一些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产业可能面临新的洗牌,“人傻钱多”的经营方式将被市场淘汰。从旅游打卡到休闲度假、深度体验,能为消费者提供多少身心获得感,成为乡村旅游业者转型升级的着眼点。

10、【农民收入仍远低于市民】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两者比值为2.56。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打工、农业生产、政策性补贴以及土地流转费、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财产性收入。在经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城乡差距最大的历史时期后,近1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未来很长时间,这种差距仍将存在,农民增收压力仍然很大。

11、【效益不高是农业最大问题】拼资源、靠规模经营的大田作物,比如粮食、油料、糖料等,效益不高的问题最为明显,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不强。相比而言,人力投入更多的精耕细作型产业(蔬菜、水果)的比较效益较高。同时,养殖业处于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养殖过程中,但散户不会很快退出,一是养殖业投入成本大、进入门槛高,二是养殖仍是许多农民致富来源,一时半会也不应该将小农挤出这一领域。

12、【小农户仍将长期存在】全国有近2.1亿农业经营户,其中近400万为规模经营户,同时还有200多万个农民合作社等。超小规模的“马赛克式”农业是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但对土地等农业资源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现实条件下,承包地和宅基地肩负着为农民提供基本保障功能。目前农地政策不允许城里人自由买卖农地,强调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要“适度”,不能造成大量失去土地、居无定所的流民。

13、【资源紧张和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加】耕地数量无法大量增长,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和农业生产区域极其不匹配,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化肥、农药、地膜等白色污染水平没有实质下降。工业重金属排放对农地的污染更是难以察觉和根治的顽疾。工业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基本解决了农产品产量问题,但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巨大,绿色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14、【不同地区农业自给率贫富不均】经济发达地区“去农化”、特别是“去粮化”严重,农产品自给率持续降低,不仅对区域协调发展不利,长距离运输、储藏、保鲜等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和资源消耗。如何站在宏观高度对主要农产品以及不同地区的农产品供需半径进行谋划应当提上日程。在技术层面,需要更大力度、全链条减少生产贮运过程中的损耗问题。

15、【农产品供应数量和价格波动大】大多数农产品都是“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的消费特点,特别是不易贮藏的鲜活农产品。自然灾害、季节因素、市场炒作、网络舆情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农产品的均衡供应。应加大均衡供应的统筹谋划,通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消费需求作出研判,以更加有效的组织方式进行生产,提高风险防控和应急反应能力,让农民和市民都安心放心。

16、【新技术对农业的影响被过高估计】“互联网+农业”不仅是个伪概念,可能还是个毒概念。互联网新经济对传统农业远远谈不上“改造”。平台型互联网企业的话语权太大。目前互联网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极小比例的农产品流通上,更远未触及生产端。真正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是物联网、云计算、植物工厂等在生产端的“智慧农业”,但仍在发展早期,离餐桌消费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