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勰婷,顾卫兵,张跃峰,周新群. 设施农业“走出去”路径初探. 世界农业,2015.12(总440) 2016/07/05
来源:华农碧斯凯
2015年,中央1号文件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为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并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提供了战略支撑。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走出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设施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具备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条件。中国设施农业20余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成就,具备了产业与技术基础。分析其 “走出去”的形式与路径,逐步形成实践指导,可服务于农业 “走出去”整体战略的布局与实施。
1.设施农业 “走出去”的重要意义
1.1设施农业产品 “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农业转方式、调结构
中国正处在国内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期,在确保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发展设施农业,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设施农业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能够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从事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有助于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水平,从而有利于国内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1.2设施农业装备 “走出去”有助于推动产能和装备输出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国际资源和市场整合,有利于促进优势产能对外合作,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设施园艺以装备为依托,装备主要类型包括温室建造材料、环境调控设备、生产作业设备、产后处理设备等众多门类,是农资、农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设施农业装备“走出去”,能够缓解国内农业机械行业、农膜等农资行业产能过剩,带动装备与农资制造业的产能输出。
1.3设施农业技术 “走出去”有助于实现技术输出和转移
国际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创造、应用和转移技术成果进而持续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竞争。设施农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的特点,设施园艺工程技术包括种苗工程、设施生产、产地物流、综合管理技术。种苗工程技术含籽种技术和育苗技术两个部分。设施生产主要包括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环境调节技术、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等。产地物流技术主要包括内部输送、分级分选、洗净、包装、储藏保鲜、商品追溯等。综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测、设施维护等。设施农业技术输出与转移有利于构建创新驱动战略下的良性循环,占领技术制高点,掌控技术控制权,为提高中国设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有力支撑。
1.4设施农业国际标准制定有助于增强中国设施农业相关产品的话语权
标准是当前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单个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竞争逐步演变成所在行业的标准竞争,控制或影响标准的编制修订成为市场竞争新的焦点。设施园艺领域标准体系涵盖设施园艺工程设计规范、建设规范、施工和验收规范、温室专用配套设备规范、温室覆盖材料应用标准、温室环境测试和温室性能评价标准、设施农产品规格标准等。设施农业的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能够带动一系列产品、技术、管理和设备整体“走出去”,可以说,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国际竞争的话语权。
2.设施农业 “走出去”形势分析
2.1国内形势总体有利
加快推进农业“走出去”是中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对外合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在国家层面统筹谋划、全力支持农业“走出去”提供有力保障。“一带一路”战略为促进中国充分利用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和市场,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提供难得机遇。国内农业产业正在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发展设施农业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等共同推进下,中国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产品和效益都有了很大提升。
2.2设施农业开展对外合作初具条件
中国设施农业产业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我创新,形成了内容较为完整、具备相当规模的主体产业群。设施农业技术和装备体系完善,在温室设施、栽培技术、专用设备、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具备在国际市场上和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设施农业生产企业经过20多年的整合和发展,产生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较大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国外建设生产基地、开展全球战略布局的需求旺盛。部分优秀企业已具备全球产业链组织基础,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探索,对设施农业的国际化产业环境和国际合作规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3各国对设施农业需求旺盛
20世纪90年代前,世界设施农业高端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欧洲、美洲的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中亚各国、南美、非洲等。但这些国家设施农业发展起步晚,生产规模不大,技术极为落后。哈萨克斯坦现有的大棚生产蔬菜仅占反季节蔬菜国内居民消费量的0.1%,进口蔬菜价格高昂,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部分居民的需求。塔吉克斯坦近年来正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生产,但是技术含量低,品种种类少、档次低。经笔者的调研发现,南美洲和非洲具备利于设施园艺产业的自然条件优势,成为设施园艺全球战略布局中新的增长点,但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成为欧美技术领先国家的竞争舞台。在俄罗斯,同样也面临着技术依赖欧洲、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局面。
3.设施农业 “走出去”现状
设施农业产品主要包括蔬菜、花卉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设施蔬菜面积一直稳居世界第一,目前约占世界总面积的90%。2013年,中国设施蔬菜面积达335万hm2,产量2.6亿多t,约占蔬菜总产量的35%。中国蔬菜出口额逐年增加。据统计,2013年,蔬菜出口额为115.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实现贸易顺差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8%。中国蔬菜已经出口到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1998年,中国设施花卉生产面积仅6958.3hm2,自2005年以后,提升幅度明显加大,到2013年,设施花卉面积已增长到13.4万hm2,是1998年的19.2倍。2013年,中国花卉出口额达6.1亿美元,年均增长19.9%,花卉的国际市场主要为日本、俄罗斯、美国、大洋洲等。设施花卉面积的不断增大,说明中国花卉产业逐渐进入国际市场,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境外从事设施园艺企业较少,不足20家,分散在赞比亚、印度、韩国、美国、新西兰、荷兰。多数从事高附加值作物的种植及加工。吉林省海外农业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在赞比亚从事食用菌培育及加工,河北晨光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从事辣椒及万寿菊种植及加工。单一从事温室作物种植的较少,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在荷兰建立了寿光蔬菜荷兰农场,山东青州市前进实业公司在新西兰主要从事蔬菜种植,供应当地超市。在国际并购方面,宁夏乐义国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购了两家知名的德国高山杜鹃家族农场,拥有了高山杜鹃育种的育种资源和经验;山东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收购了荷兰贝尔亨蔬菜育种农场,研发出了1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设施农业企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和体量均相对较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实现持续发展和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中国经济今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设施农业 “走出去”路径探析
4.1构建设施农业 “走出去”总体布局
以全产业链建立为目标,以短板并购和自主创新为驱动,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整合运用为手段,构建设施农业“走出去”总体战略布局。中亚地区与中国新疆的气候条件相仿,重点将新疆的温室园艺技术与装备输出,在当地建立蔬菜、水果种植基地,以满足当地需求为主,可出口至中东欧国家。俄罗斯气候寒冷、土地肥沃、农业技术相对发达,可重点推广以高效保温和节能为特点的日光温室技术与装备,建立蔬菜、水果、花卉种植、加工基地,以满足当地需求为主。扶持较大规模的设施农业企业在国内联合的基础上进行国际并购,优先推动在荷兰、美国等设施园艺发达国家并购育种企业和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型和服务型企业,以最短的时间缩小中国和发达国家在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培育和全产业链集成技术与装备方面的差距。
4.2推动设施农业企业参与建设境外农业园区
推动设施农业企业在境外独立建设设施农业园区,或与东道国重点鼓励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联合建设形成农业产业园区,融合试验示范、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多功能,降低投资成本和风险并能享受稳定的相关政策。通过设施农业给东道国居民带来的瓜果蔬菜和花卉供给,同时还能提供示范培训、观光和休闲服务,实现园区产品与服务多样化,有助于与东道国建立更加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
4.3制定设施农业国际化标准体系
与日本、韩国、以色列、荷兰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将中国的日光温室储放热技术、韩国的温室高保温技术、日本的温室环境控制技术、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荷兰的温室高产栽培技术等融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施农业一体化配套技术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设施园艺标准化体系,将中国设施农业推向世界强国的行列,形成中国设施农业装备和技术的出口优势。
5.意见与建议
据调研,设施农业 “走出去”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格局与合力,需要加强引导与扶持。
5.1加强政府公共信息服务
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农业 “走出去”信息平台,包括专门针对农业 “走出去”的国家宏观规划、行业规划,优惠政策,政府审批登记管理程序和所需材料等;各国农业资源、政策、法律、国别投资风险等;荷兰、韩国、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的设施农业企业、基地等的全球布局状况;境外设施农业中资企业项目情况介绍与进展、遇到问题总结与成功案例等。
5.2开展设施农业对外投资与咨询服务
培育一批设施农业对外投资与咨询行业机构,提供专业性的公司战略、资本运作、技术开发、产业链建立、风险防控等信息服务;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境内与境外资源、市场的对接平台;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信息与政策建议。
5.3加强对主要输出国的设施农业科技研究
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加强对不同国别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下的设施农业产业适应性研究和技术适地型研究,将在充分满足合作国的设施农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对设施农业“走出去”形成全面指导。
5.4推动社团组织的国际交流合作
中国设施农业社团组织已臻成熟,在国际交流、国际贸易中,社团组织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和选择一批社团组织,扶持并推动其与合作国家的同类组织的交流合作,构建技术交流与贸易平台,有助于设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总体实施。
6.小结
设施农业作为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与露地生产相比,能够大幅提高“增产、增收、增效、抗灾”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广泛需求。但是,中国设施农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走得出,立得住”,尚需大量实践与研究。初步分析设施农业“走出去”的形式与路径有助于做好设施农业“走出去”规划的顶层设计,有利于加快推进设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带动产品、装备、农资、技术和标准的集成输出,提高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整体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