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开放创新实验室,荔枝网,温室园艺资讯 2021/11/16
“混搭”在时尚界算是一股潮流,如今,这样的时尚在农业领域也开始流行起来。养鱼,种菜“混搭”的农业新模式,让科技力量成为农业经济新引擎。
越来越忙碌的城市人,工作与生活常常难以两全,想在家养鱼种菜却心有余力不足,下面这款脑洞大开的园艺生态系统,轻松实现种菜不浇水、养鱼不换水,相信会打开你的任督二脉,给你繁忙的工作之余带来更多生活乐趣。
一开始,鱼菜共作只是一种健康的生态养殖方式,但现在,它已经成为家居生活一种新的休闲体验,世界各地很多人的家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鱼菜共作打破空间、环境以及耕作技能上的限制,在庭院、阳台、办公室、屋顶花园窗边一隅甚至是书桌或墙上就可种菜养鱼,轻松打造微型生态系统。
鱼菜共作(Aquaponics)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与水耕栽培(Hydroponics)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随着鱼的排泄物积累,水体的氨氮增加,毒性逐步增大。而在鱼菜共生系统中,水产养殖的水被输送到水培栽培系统,由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分解成亚硝酸盐然后被硝化细菌分解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直接被植物作为营养吸收利用。鱼菜共作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是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也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有效方法。
位于常州市新北区的江苏省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在试点一种养鱼。
这五个大棚就是新建起来的鱼菜共生农业新模式。第一个大棚里是养鱼池。农业创客杨家永介绍:“这个是高密度养鱼的,或者叫工厂化养鱼,这个池(养的)是鲫鱼,这个池是银鳕鱼,清明过后鱼开始活跃,现在鱼还不活跃,这个池子是丁鳜鱼,这个池子养的是草鱼和青鱼,这个养的鲈鱼,那边也是养的鲫鱼。”
一个养鱼大棚可以负责八个蔬菜大棚的水肥供给。鱼菜共作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也是循环农业的一个分支,作为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把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水质无忧,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
在大棚下面,铺设着众多管道,养鱼池内的水由水泵提升入生化处理区,处理区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处理水中鱼的排泄物和饵料残渣,将其转变为植物可以吸收的硝酸盐等营养物质,分解后的水流进菜池,菜池中的蔬菜将养分吸收完毕后,净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鱼池中。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生态循环系统。农业创客杨家永介绍:“这就是整个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所以吸收营养好,水从那头进来,从这一头又回到鱼池,通过这一排的蔬菜根系把养分吸收了。”
不用施肥,虫害也减少了80%,一些飞蛾类的虫子只需要挂一些这样吸虫板就可以解决,省时省力。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鱼菜共生养殖模式综合生产效益可提高30%-80%,同时可节省大量劳动成本。
杨家永是福建人,多年前全家来到常州,在做过多种行业后,热爱农业的他成了一名新农人。去年下半年,启动鱼菜共生项目,目前,他的鱼和蔬果有固定客户源,每天通过快递送到同城客户餐桌上。因为不使用农药和抗生素,鱼和蔬果的口感更细腻,脆嫩。
据了解,以前,鱼菜共作以观赏技术而存在,但现在升级为一种高效高科技的农业项目,其中包含的水培种植,高密度水产养殖,微生物水处理技术,水循环系统,每项技术都涉及一个学科领域,是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之一。
常州市的这条鱼菜共作系统预计今年年产蔬果类十万斤,鱼类两万四千斤,产值可达120万元。同时杨家永正在打造一条鱼菜共生的观光体验系统,让更多的人了解科技绿色农业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