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蔬菜 2016/04/26
2016年4月22-23日,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在京举办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对未来十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展望预测。
一起来看看跟咱菜农相关的有哪些呢?
蔬菜多元化需求及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1、蔬菜总产量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增速将有所放缓。
未来10年,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种业水平提高、设施条件改善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普遍应用等将继续助力蔬菜产量稳定增加,加上“镰刀弯”和西部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蔬菜总产量将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受亩均生产能力、结构品种差异等因素影响,产量增速将有所放缓。
预计2016年,全国蔬菜总产量约为77403万吨,同比增0.63%,比2015年预测调增2.2%;2020年将达78780万吨,比2015年增2.42%,比2015年预测调增1.86%,“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约为0.44%;2025年将达79832万吨,比2020年增1.34%,预计未来10年的年均增速为0.34%,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增速。
2、消费量保持缓慢增长态势,多元化需求更加明显。
未来10年,中国蔬菜食用消费将在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和居民健康诉求增强、消费偏好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继续稳步增长,区域性特征也将强化部分品种的消费需求;有机绿色蔬菜、免洗免切蔬菜等的消费需求将持续拉动蔬菜鲜食和加工消费稳定增长。
同时,饲用等其他消费缓慢变化,生产流通技术创新和冷链物流体系的健全完善将持续降低蔬菜损耗。
预计2016年全国蔬菜消费总量为48265万吨,同比增约1.11%,比2015年预测调增1.11%;2020年将达50412万吨,比2015年增5.61%,比2015年预测调增1.28%,“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约为1.09%;2025年将达52100万吨,未来10年的年均增速约为0.90%。
3、国际竞争优势仍然明显,贸易顺差态势仍将继续存在。
未来10年,蔬菜出口量将呈稳定增长态势,同时进口也快速增长,但进出口贸易顺差格局仍将存在,贸易对象进一步多元化;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出口比例将有所提高,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预计2016年蔬菜出口量将达到1039万吨,同比增约2.0%,比2015年预测调增2.47%,进口量约为27万吨,同比增约8.79%;2020年出口量约为1125万吨,比2015年预测调增2.83%,进口量约为39万吨,分别比2015年增10.4%和58.7%,“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0%和9.89%;到2025年,蔬菜出口将达1242万吨,进口将达65万吨,分别比2015年增约21.9%和1.65倍,未来10年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和10.43%。
4、价格季节性波动仍是其主要特征,总体仍将呈波动上涨态势。
受季节轮转变化影响,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必然引起菜价的季节性波动。
预计未来10年,我国蔬菜价格波动仍将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受土地流转、水肥农资和劳动用工等成本上涨影响,展望期间,蔬菜价格总体上将呈波动上涨态势。
同时,大城市周边城郊菜地生产能力逐渐增强,耐贮运性差的叶类菜、居民消费需求多的大路菜等地产地销模式将加快发展,跨区域、长距离调运引起的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将有所降低。
玉米供需形势有望平衡偏紧
未来10年,中国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成效,生产呈稳健状态,消费需求从快速增长回归稳步攀升,供需形势从过剩逐步过渡到平衡偏紧,上下游产业展现均衡发展态势。
1、面积、产量双双下滑。
预计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为3695万公顷和21517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1%和4.2%;“十三五”期间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大幅度缩减,到2020年面积降为3441万公顷,产量降到20567万吨,年均减幅分别为1.8%和1.1%。
展望期后5年,受消费拉动,玉米生产有所恢复,预计2025年面积、产量分别为3455万公顷和21229万吨,年均增速分别为0.09%和0.64%。展望期内,面积、产量总体下降,年均减幅分别为0.07%和0.15%。
2、消费稳中略增。
2016年玉米消费量达到19751万吨,到2020年增加到22192万吨,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22699万吨,年均增速为1.6%。
其中,受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的双重影响,饲用消费增幅较大,年均增速达到2.7%;食用消费稳定增加,保持0.3%的增速;工业消费先增后降,种子用量和损耗呈下降趋势,年均分别减少0.1%、0.7%、2.8%。
3、价格前后分化。
“十三五”期间,玉米价格将呈明显下跌态势。预计2016年玉米价格明显回落,2020年前后达到企稳回升的拐点,到2025年与国际价格的关联将更加紧密。
4、贸易保持稳定。
“十三五”期间,去库存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相关措施增加出口,大幅削减进口,或有望再现净出口格局。
预计展望期前两年玉米出口量在200万吨左右,而进口量在25万吨左右,到2025年进口恢复到200万吨左右,出口量不足1万吨。
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性增长
未来10年,中国大豆面积将恢复性增长,产量稳步增加,消费量平稳增长,进口量仍将保持高位,但增速明显放缓。受种植成本支撑和国产大豆品牌化发展稳步推进的影响,国产大豆走出独立行情,预计未来10年国产大豆价格将稳中有涨。
1、产量稳步增加。
未来10年,玉米临储政策有望逐步调整到位,东北产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将进一步完善,“粮豆轮作”补贴有望试行,引导大豆种植面积合理恢复的作用将逐步发挥,再加上国产大豆深加工产业的稳步发展也将进一步提升大豆需求,预计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性增长。
在优化田间管理、育种科技发展等因素推动下,大豆单产将有所提高。面积增加和单产提升将促使大豆产量稳步增加。
2、消费量稳定增加。
未来10年,中国大豆消费量将稳步增长。其中,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以及全国7000万人口脱贫计划的实施,会拉动肉、蛋、奶和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增加,带动大豆压榨加工消费量增加。
此外,对大豆蛋白、组织蛋白、大豆卵磷脂等产品的需求也促进大豆食用深加工消费量增加。展望期间,大豆种用消费量随种植面积扩大而稳中略增,损耗量逐年增加,但保持在消费总量的1%~1.2%。未来10年中国大豆产需继续趋紧,缺口逐年小幅扩大。
3、进口增速趋缓,出口平稳增长。
未来10年,受产不足需和国际大豆低价优势影响,中国对国际市场大豆仍将保持较旺盛的需求,大豆进口量保持高位。但由于进口量基数大,年度进口量增速将趋缓。
预计展望期内年度大豆进口增速0.8%,远低于上个10年12.5%的年均增速。中国大豆出口将保持稳定,年度出口量20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