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019/11/04
近年来,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150多万亩,播种面积和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四位,蔬菜产值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40%以上,已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绿色蔬菜产业既是全省重点扶持的8个千亿元级农业产业之一,又是我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的明确要求。全省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推进会上,概括绿色蔬菜内涵,提出“安全、营养、生态、高效”八个字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农机农艺的高度融合。只有加快推进蔬菜生产从土地耕整、育苗移栽、肥药管理、收获采摘到采后处理等实现全程机械化,才能实现蔬菜生产向轻简省力、节本降耗、减肥减药、新鲜营养、生态绿色的方向转变。推进蔬菜产业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对打造千亿元级绿色蔬菜产业,促进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当前蔬菜产业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有关资料显示,相比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还很低,设施蔬菜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30%,远远落后于主要农作物的82%,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约60%,施肥机械化水平约50%,环境调控机械化水平约30%,种植、采收机械化水平仅约2%。
总结起来,当前蔬菜产业农机农艺融合存在的短板或面临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蔬菜作物种类、品种多,农艺标准化水平低。有别于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蔬菜作物不仅种类繁多,且品种丰富,不同种类、品种之间特征特性差异明显,农艺技术、模式、设施千差万别,我省是蔬菜机械化发展较好的地区,蔬菜耕整地机械化率较高,但是起垄环节仍然需要人工辅助,标准化生产规范缺乏或实施水平低下,存在着现场会机具多、下田作业少;开展项目多、持续支持少,涉及蔬菜种类多、机械化有影响的少的问题。
(二)农艺农机融合度不高,“无机可用”与“有机用不到”现象普遍。机构改革前,农艺、农机分属两个部门,没有建立起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未能形成工作合力,各自主推技术不一致,许多蔬菜生产关键环节面临“无机可用”的现状。比如,目前在机械化技术最成熟的耕整地环节,仍有较大比例是使用常规大田耕作机具,耕地质量并不能完全达到蔬菜种植的要求,亟需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化垄形,并根据此系列标准进行蔬菜专用机具适配。同时,部分现有机械由于使用率低、维护成本高及设施条件的限制,机具质量和作业稳定性不太理想,导致用户接受度普遍不高,“有机用不到”的情况同样很突出。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使用率低。目前,蔬菜生产散户众多,一家一户生产仍占70%以上,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相比大田作物有一批持证上岗的机械操作人员,已经形成的从南到北跨区域的农机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农机社会化服务还不常见,加之现有蔬菜生产主体机械维护修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缺失,机械存在使用不当、缺乏维护等问题,导致现有机械使用率普遍不高,闲置弃用的情况比较普遍。
二、推进蔬菜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路
针对以上蔬菜生产中的普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结合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特征,我们要积极推进蔬菜生产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农机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强农艺集成与农机研发协作创新,建议以“农机服务农艺,农艺适应农机”为发展思路,走从优先解决重点共性环节向生产全程、从个别种类突破向全面开花、从农机自用向社会化服务等逐步转变与发展的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路径。接下来,我省在蔬菜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方面还得做如下努力:
(一)要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蔬菜作物生产系列技术规程,完善标准体系,为农机开发提供参照与方向。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对现有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制定出适合一个区域的统一、规范的农艺技术,从而提高农机的区域适应性。二是要提高设施标准化,在农艺标准化过程也应为实现机械化预留开发空间,要尽可能地实现同类蔬菜生产环节农艺规范的趋同或一致,建造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标准化设施及装备, 如拓宽不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机耕道到 3 m 左右,机耕道与作业田块之间不设置排渠或者做好过桥通道,改 6 m棚为 8 m 以上大棚等,为农业机械进出作业地块创造良好条件。三是要引导土地向农业园区、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流转集中,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标准化,为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创造基础条件,有利于培育农机需求和应用市场,以市场需求倒逼农机开发,农机农艺融合才不会是空中楼阁。
(二)要提高蔬菜生产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一是要结合地区蔬菜产业特征优势,以主产蔬菜种类为重点,充分发挥园区、规模基地、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引导和组织,提高蔬菜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二是建立农机服务体系,要培育一批会操作、懂维护的蔬菜机械操作能手, 引导建立区域性专业蔬菜机械作业队伍,形成系列蔬菜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 开展蔬菜机械社会化服务工作;三是要加大农机服务扶持力度,建立对适合我省省情的蔬菜农业机械补贴制度,扶持蔬菜农机服务组织,实现菜农与农机服务人员共赢,提升蔬菜机械使用效率和覆盖率。
(三)要加快适用新型多功能智能化农机开发。一是要针对当前蔬菜生产现状,要实现一机多能,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如集耕作、起垄、覆膜等于一体的垄作复式作业机械,水肥一体化成套机械等。二是针对我省设施栽培面积占比高,可考虑开发体积小、进出灵活方便的小型机械,如小型土壤旋耕机、覆膜机,适应棚室作业,解决进棚难问题;开发经济实用的种植机械,如用于田间直播的蔬菜精量播种机、蔬菜穴盘苗移栽机等;开发节工节力型机械,如基质搅拌机、基质装盆机等,开发高效率采收机械,如甘蓝联合收获机等;三是要服务特色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研发,如邳州大蒜定植覆膜一体机、宜兴百合采收机等。
三、协同创新合力推进我省蔬菜产业农机农艺融合发展
蔬菜产业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各方,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协力推进。
一是要加强部门协作。农机农艺融合任重道远,要建立部门长效协调沟通机制,加强栽培、育种、植保、土壤等农技部门和农机部门的交流合作,针对农机研发配套农艺生产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和措施,创新建立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模式。
二是要加强创新研发。要组建涵盖科研、生产、管理等相关主体的创新团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产业科研协同与集成创新,实现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创新,完善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研发适合本地情况的设施与机械装备。由简入繁、由易入难,从简便易行的蔬菜作物种类入手,如甘蓝类蔬菜,重点发展省力化田间管理装备机械,包括耕翻、播种、灌溉、收获、施肥等机械。
三是要加强示范引领。要建立集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综合示范基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基地等为示范平台,加快设施机械化科技成果转化、农艺与农机融合成果的试验推广、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示范,推动生产各环节机械化的衔接与配套,推进蔬菜产业农机农艺融合进程。